“用血汗供养出来的孩子,成才后竟跟我断绝关系?”:到底是谁的错?
2023-12-08 10:22:51

原标题:“用血汗供养出来的用血养出孩子,成才后竟跟我断绝关系?” :到底是汗供后竟谁的错 ?

文 | 米粒妈

这个话题,米粒妈很早就想写 ,孩底之因此搁置这么久 ,成才错是跟断因而这对父母来说,是绝关个很难面对的问题 。

我在知乎上,用血养出看到了这样的汗供后竟故事 。

先说结尾 。孩底

妈妈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成才错女儿太过冷漠 ,虽然给钱 ,跟断但也就逢年过节才会打电话,绝关一年到头待在家的用血养出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星期。一点儿都不像别人家的汗供后竟女儿那样把父母放在心上,养了还不如不养。孩底

我想,这位妈妈的潜台词是:千辛万苦把女儿培养成才,成果养出个白眼狼。

事实是这样吗 ?

先来看看女儿的说法 。

女儿10岁那年 ,学校要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举办合唱比赛  ,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穿白衬衫黑裤子。

她成绩好、性格开朗 ,同时也是班级的文娱委员  ,就被班主任安排站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。

这是好事,女儿特别高兴,回家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。

当她告诉妈妈 ,自己好朋友的妈妈已经买了白衬衫和黑裤子,价钱仅仅要28块 ,想让妈妈也给自己买一套时 ,得到的仅仅有冰冷冷的一句 :“不买 !”

女儿以为妈妈那天心情不好才拒绝了自己  ,就想着过几天等妈妈心情好了再提。

可是,无论妈妈心情好与不好 ,她提了多少次,得到的答案仍旧是“不买”  。

哪怕她每天争分夺秒在放学前写完所有的作业,一回家就主动帮忙干活 ,多次苦苦哀求 ,妈妈就是铁了心不给她买。

展开全文

无奈之下  ,她恳求爸爸给自己买 ,但爸爸仅仅说了三个字 :“找你妈 !”

没方法 ,仅仅能去借了 。

因而合唱比赛是按照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顺序依次进行,女儿就找到一个二年级和一个六年级的同学借衣服 ,之因此跟两个人借 ,是为了多一个保障 。

但是,到了合唱比赛当天,那两个同学都不肯借给她 ,找了其他学生,也没有人肯借,最后她仅仅能穿着蓝衣服灰裤子上台演唱 。

想想看 ,台上一水的白衬衫黑裤子 ,仅仅有她穿蓝衬衫灰裤子 ,是多么的尴尬,说是度秒如年都不为过。

因而服装不整齐,班级被扣了分 。班主任指责她 ,同学们也不待可见她。

好容易熬到放学回家,她一进门 ,就听可见妈妈得意洋洋问她:“有没有得到教训 ?服不服 !”

女儿当时都崩溃了,问妈妈 :“为什么要这样做 ?28块又不是买不起 ,为什么让我这么难堪  !”

妈妈说了缘故 ,仅仅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。

对妈妈来说 ,事大事小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女儿必须知道自己的厉害 ,家里自己说了算。

10岁的孩子根本反抗不了成年人 ,女儿唯一能做的,就是跑到屋后的树林里痛哭 。

自打那之后 ,女儿就变了 ,不在活泼开朗 ,变得内向沉默 。唯一不变的是 ,成绩依旧很好 ,甚至更好。

于是 ,在女儿长大后,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 。

女儿说 :“我10岁时,你们就已经没有女儿了。”

你知道她妈妈听了女儿的字字泣血的述说之后,是什么反应吗 ?

妈妈不以为然地说:“就为了那么一点小事 ,你居然小肚鸡肠记了这么久 。”

就为了那么一点小事吗 ?

就为了那么一点小事吗?

我们不妨代入10岁孩子的视角 ,体会她:

为了28块钱的衣服讨好妈妈时的卑微;

一再被父母拒绝的无助;

借不到衣服时的焦急;

站在台上时恨不能消失的耻辱;

被老师同学指责嘲讽的羞愧;

妈妈得意洋洋要教训她时的绝望。

不瞒大家说 ,米粒妈感觉喘不过气来 。

明明是正当 、合理的需求,却没有被给予最基本的满足。

看着孩子为了28块钱惶惶不安十几天 ,很高兴吗?

孩子在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面前,自尊碎裂成渣 ,很痛快吗?

看孩子伤心欲绝 ,趾高气扬问她“服不服”,很解气吗 ?

因自己对女儿不满  ,用成年人的力量 ,肆意践踏女儿的自尊自信;利用孩子无法独立生存的弱点 ,对女儿进行强制性的“惩戒”,本质就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霸凌 。

对女儿来说,那次事情过后 ,她不再活泼开朗,变得沉默寡言;即便长大 ,她拍照都不敢站正中间;大学特意报了心理学专业 ,仅仅为治愈童年的自己;哪怕已经当了妈妈,仅仅要想起这件事 ,还是会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
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 ,真的是一点小事吗?

米粒妈知道  ,每到这时,就会有人站出来说 :

“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?”

“小时候不管 ,长大就管不了了!”

“父母现在不给个教训,莫非等进入社会后吃亏吗?”

暂且不说这话有没有情理,逻辑上根本不通 。

希望孩子好,就对TA羞辱、嘲讽、经济制裁?

怕孩子长大不服管,就在小时候打掉孩子自尊?

不想孩子进入社会后吃亏 ,就从小欺辱孩子,给他打预防针?

这哪里是养孩子,就是“熬鹰”啊!

父母用自己的权力 、力量、地位上的优势 ,“熬”到势单力薄的孩子屈服为止 。

谁都知道 ,一棵树能从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,能在风雪中屹立不倒 ,靠的是在它是小树苗的时候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 、肥沃的土壤,而不是把它种植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经历风霜雨雪 。

可一到孩子身上,所有伤害的行为,都被美化成了“为了孩子好”  。

等到孩子羽翼丰满,远离家庭,冷淡父母后 ,父母却又委屈不解:“一点点小事记到现在,白眼狼!”

都说种什么因 ,结什么果。

为何到了育儿上 ,父母们这么“犯糊涂”?

请你牢记这个问题 。

作家王朔在北京大院里长大。爸爸是军人  ,妈妈是医生 。

爸爸教育他非常简单粗暴,一个字——打;妈妈则要求他凡事做到完美 ,不能出一点错 。

“爱”这个字不在他们的理解范畴中 ,对他爸爸来说 ,打掉孩子全部的自尊,打的孩子不敢在外边惹祸就是爱;对他妈妈来说,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爱 。

在《致女儿书》中 ,王朔这样写道:

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 。
小的时候是怕他们 ,大一点开头烦他们,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,可见面就吵 。
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 ,躲着他们。
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 ,应该对他们好一点,但就是做不出来 ,装都装不出来 。
再后来,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。

在他被问及妈妈是否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时,他说 :

“我不允许她为我骄傲,不许你们这么贪天功为己有,我是自己成长起来的 ,孝可以 ,但我绝对不顺 。”

王朔从未从父母那得到过无条件的爱 ,也不知道如何对女儿表达爱 。

在女儿的成长中  ,他极少陪伴,虽极力想去爱女儿 ,却不知道如何去做。作为父亲 ,他成了年少时期最讨厌的那种大人。

王朔的经历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孩子,他们没有被父母真正爱过 ,成为父母后 ,也不会爱孩子 。

这跟思维上的认知无关,跟亲身体验有关  。打个比方,一个没可见过 、没吃过红烧肉的人,你跟他描述得再详细 ,他也做不出红烧肉来 。

他们会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教育方式 ,让伤害代代传递下去 。

他们曾经对父母的不满,变成了孩子对他们的不满。

还有一点 ,其实很多父母很难愿意承认 。

在潜意识里 ,父母是会嫉妒孩子的 。

米粒妈经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 :

“我小时候被父母伤害过 ,就发誓要好好爱我自己的孩子 ,但当了父母才知道 ,孩子不听话时是真不听话,好说好商量不行,非要打几下才听话。”

你看,这个家长已经意识到 ,不能粗暴对待孩子 ,想要通过好好对待孩子 ,弥补自己内在的童年创伤。

但实际上 ,看到孩子被细致温柔地对待 ,同样也会激发出父母内心的不平衡  :

“我小时候被粗暴打骂,凭什么你就能被温柔对待?”

“我小时候饭都吃不饱 ,你吃草莓还嫌弃不够甜  ?”

“我小时候为了考试熬夜学习 ,花那么多钱给你补习 ,你还不愿意上?”

想起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的那句话 :“父母会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创伤 ,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。”

米粒妈说这些倒不是想谴责谁  ,而是想给已经当父母的,曾经的孩子提个醒 :

好的教育,不是说我们学到了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,不是为了孩子投入了多少精力和财力,也不是费尽心思培养所谓的好习惯 。

而是踏踏实实去爱孩子,给他们安全感 ,接住他们的情绪 ,做他们的底气,不去破坏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 ,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 ,有爱有勇气的小孩。

以及 ,好好爱我们自己 ,斩断代际传递的伤害。

(作者:公司主营设备)